當火箭拖著烈焰拔地而起,直播鏡頭里那道刺破云層的金色軌跡,竟讓人想起田徑運動員沖過終點線時繃緊的肌肉線條。同樣的力量感,同樣的突破瞬間,只是這次人類挑戰的不是0.01秒的差

當火箭拖著烈焰拔地而起,直播鏡頭里那道刺破云層的金色軌跡,竟讓人想起田徑運動員沖過終點線時繃緊的肌肉線條。同樣的力量感,同樣的突破瞬間,只是這次人類挑戰的不是0.01秒的差距,而是掙脫地心引力的終極極限。
觀看發射直播的體育迷會發現,這分明是宇宙尺度的競技體育——倒計時如同發令槍響,整流罩分離堪比馬拉松選手在35公里處卸下補給,而船箭分離的瞬間,簡直就是跳水運動員蹬離跳臺時那道完美的發力。當屏幕上顯示“太陽翼展開正常”,仿佛聽見裁判打出了滿分十分。
此刻的發射指揮大廳,與奧運會教練席有著相似的表情圖譜。總設計師緊握的拳頭,讓人想起劉國梁在看臺上為中國乒乓球隊攥緊的毛巾;當傳來“火箭飛行正常”的通報,所有工程師起立鼓掌的場面,與奪冠時刻運動員被隊友拋向空中的場景如出一轍。
或許體育精神的真諦,從來都不局限于賽場。當火箭直播視頻中那道弧線劃過天際,我們看到的仍是人類不斷向上跳躍的身姿——只不過這次,我們跳出了大氣層,在星辰間完成了一次最華麗的撐桿跳。